close

修行越修越執著?看看這部影片 說不定能給我們一個啟發 ^^

Devdutt Pattanaik 東方與西方的誤解之源

(上圖)不同的人生價值觀的根源與衝突:西方神話與文化教育,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印度神話與文化教育,認為是無止盡的輪迴。

中文字幕開啟法:
1.按 View subtitles
2.按 Chinese(Traditional) or Chinese(Simplified) 完成

主講:Devdutt Pattanaik

印度著名學者帕塔奈克博士從獨特的視角對印度和西方的神話進行了比較,向我們展示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於神靈、生死、人生和天堂的信仰體系如何成為東西方長期以來互相誤解的根源。


要瞭解什麼是神話 以及我作為(印度未來集團)首席信仰官的工作內容 我必須要從"象頭神"伽內什的故事說起 伽內什是為說書人記錄下整本《摩訶婆羅多》的神 卡提凱亞 而他的兄弟,則是勇猛的戰神:卡提凱亞 有一天,兄弟倆決定比賽,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繞世界三圈 卡提凱亞跳上他的孔雀坐騎 飛過連綿的大地,越過高山和海洋 飛過連綿的大地,越過高山和海洋 他繞了一圈,二圈,三圈 而他的兄弟伽內什,卻只是繞著他們的父母走了三圈 然後伽內什宣佈:「我贏了」 「何以見得?」卡提凱亞質問到 伽內什解釋說:「你跨過山川河谷,你繞的是『你的世界』」 「我繞的是『我的世界』,我的世界就是生養我的父母,兩者孰輕孰重?」

如果你明白了"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區別,你就明白了理性和神話的區別 「外在世界」是客觀公正,理性邏輯,普遍適用,實實在在,符合科學的 「內在世界」是主觀的,感性的,個人的,它是你的觀念、思想、感覺、夢想  「內在世界」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的世界觀,是屬於我們的神話世界

「外在世界」告訴我們世界的運作模式:太陽如何升起,我們如何出生 「內在世界」則告訴我們太陽「為什麼」要升起,我們「為什麼」要出生 世界上的每個文明都試圖瞭解自身,探索自身存在的意義 每個文明都發展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也就是他們自己的「神話世界」

文化則在每個文明的世界框架中發展形成 這種對自身祖先的理解,以故事傳說、符號象徵、宗教儀式的形式,代代相傳 這種種一切和理性邏輯毫不相干 如果你去研究它們,你會發現,世界上不同的人,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不同,所持的觀點不同

這邊是「我的世界」,那邊是「你的世界」 「我的世界」總是比「你的世界」更合理,更優越 因為,你瞧,「我的世界」是充滿理性的,而「你的世界」則是迷信異論 「你的世界」是你不合邏輯的信仰 這就是各種文明發生矛盾衝突的根源所在 一次這樣的衝突曾發生在公元前326年,在一條名叫印度河的河岸邊 這條河現在巴基斯坦境內 「印度」之名就是由這條河而來,印度,印度河

一個年輕的馬其頓人,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 在河岸邊遇到了一位「密修者」,意指「赤裸的智者」  我們不知道他具體是誰,或許是位耆那教僧侶 像巴胡巴裡一樣的耆那教僧侶,圖上是戈摩達希瓦爾的巴胡巴裡雕像 這個雕像就在邁索爾市附近 又或許,他只是個瑜珈修士 他盤坐於石頭上,靜靜地仰望天空,仰望日月

亞歷山大問道:「你在做什麼?」 密修者答道:「我正在體驗『虛無』」 然後密修者問道:「你呢?」 亞歷山大答道:「我正在征服世界!」 他們都笑了,彼此認為對方是個傻子 密修者在想:他為何要征服世界?根本毫無意義 亞歷山大在想:他幹嘛要坐在那裡無所事事呢?根本就是浪費生命

要理解這倆人的不同觀點,我們必須先瞭解他們的「世界」 亞歷山大的「主觀世界」,是在他所聽到的神話故事影響下形成的 亞歷山大的父母,以及老師亞里士多德,告訴他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故事 故事裡偉大的英雄阿奇裡斯,一旦他來指揮坐陣,必定戰無不勝 一旦他離開了戰場,則是必輸無疑 阿奇裡斯是締造歷史的人!是命運注定的英雄! 「亞歷山大,你要成為阿奇裡斯那樣的英雄!」 這,就是亞歷山大聽到的神話故事

「要避免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千萬別變成西西弗斯那樣的人」 日復一日把巨石推上山,石頭卻在晚上自行滾下,一天的辛勞化作烏有 不要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不要做單調乏味,平淡普通,可有可無的人 要活得轟轟烈烈!像那些偉大的希臘神話英雄那樣! 像跨越重洋的英雄伊阿宋那樣,帶領他的阿爾戈勇士,歷經艱險奪取金羊毛 像英勇強壯的忒修斯那樣,闖入克里特島的迷宮,殺死人身牛頭的怪物 一旦你參與競爭,就要以奪冠為目標! 因為勝利果實帶給人的興奮狂喜,是人間唯一可與天上的珍饌佳餚媲美的東西

因為希臘人相信,人生只活一回 死後,你將穿過環繞地獄的冥河 如果你的一生精彩非凡,極樂世界的大門就會為你打開 用法國人的話說,你就可以踏上極樂的「香榭麗舍大道」 那是英雄的天堂之地

但這些卻不是那個密修者聽到的神話故事 他聽到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故事裡有個叫婆羅多的王子 王子繼位後改國名為「婆羅多」,所以印度人常自稱「婆羅多」王國 婆羅多也征服了世界,然後他去攀登世界之巔 婆羅多也征服了世界,然後他去攀登世界之巔 那座位於宇宙中心的最高峰:須彌山 他要在世界之巔插上他的旗幟,向後人證明:我是第一個征服世界的人! 但當他到了山頂時,才發現山頂已經密密麻麻地插滿了旗幟  那些旗幟屬於他之前的世界征服者們,每一面都宣稱:「我是第一個」 至少在我攀上頂峰前是這樣以為的 突然之間,在這無窮無盡的旗幟的海洋中,婆羅多認識到了自身的渺小 這,就是密修者背後的神話

密修者神話中的英雄,比如羅摩和羅古帕提·羅摩都是羅摩神的化身 奎師那和戈文達都是至尊人格首神的化身 他們不是兩段人生中的不同人物,他們是同一個神的兩段輪迴 當羅摩衍那結束時,摩訶婆羅多就開始了 當羅摩死去時,奎師那就誕生了;當奎師那死去後,他終會化為羅摩重生

印度神話中也有一條河,這條河像希臘神話中的冥河一樣分開生死兩界 但你不止穿過它一次,事實上,你無窮無盡地來往於河的兩邊 印度的這條河叫做毗陀羅尼,你在毗陀羅尼的兩岸來來回回 因為呀,在印度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連死亡也不例外 這種信仰也影響著那些宏大的宗教儀式 每年隆重的杜爾迦節慶典上,人們築起極盡華美的女神像,載歌載舞地膜拜她十天 到了第十天慶典結束時要幹什麼呢? 人們會把女神像投入河中  因為,死亡和終結是必需的,這樣,明年她才能迎來重生 萬事萬物都在無窮的輪迴之中,這一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間,也適用於神界 你看,連天上的眾神,也要來來回回地往返於輪迴之中 像羅摩和奎師那那樣 不僅他們的生命無窮無盡,而且他們生命重複的次數也無窮無盡 直到一切的盡頭,直到你厭倦了永遠重複的土撥鼠日人生 直到一切的盡頭,直到你厭倦了永遠重複的土撥鼠日人生 (PS:在傻笑的那些傢伙都看過《偷天情緣》--不看Chick Flick的譯者注)

兩種截然不同的神話 ,孰對孰錯? 兩種神話,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前者是線性的,後者是循環的 前者相信人生僅此一次,後者相信人生是無窮的輪迴  所以,亞歷山大人生的分母是「1」,他的價值就是他這一生成就的總和 密修者人生的分母是「無窮大」 所以無論他這輩子取得多少成就,除以無窮大的分母后永遠趨向於零 我一直相信,就是這種神學範式,啟發了印度數學家們發現數字「零」 我一直相信,就是這種神學範式,啟發了印度數學家們發現數字「零」 誰知道呢?

我們再來看神話信仰對於商業領域的影響 如果亞歷山大的信仰影響著他的行為,密修者的信仰影響著他的行為 那麼這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商業文化 所謂商業,無非就是市場行為和組織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你想研究一國的文化,只需理解他們的神話 ,你就會瞭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和商業文化

舉個例子,如果你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 在全球信奉「唯一論」的文化中,你會發現一種對兩元邏輯的執迷: 完全真理,標準化,絕對性,線性設計 再看一下那些信奉循環論和無窮輪迴的文化,你會發現一種對模糊邏輯的通融 在觀點上模棱兩可,在關係上似是而非 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大概的,多數的

你看兩種體系下所形成的藝術:芭蕾舞充滿了線性纖長之美 反觀印度傳統舞蹈 :北印的卡塔克舞,或是南印的婆羅多舞 多麼地曲線玲瓏,充滿著流線的美

再看商業文化,西方式的標準商業模型:願景、任務、價值、過程 聽上去就像穿過荒野到達樂土福地的旅程 聽上去就像穿過荒野到達樂土福地的旅程 只要遵從領導者的命令戒律,你就確保能到達天堂

但在印度,並不存在唯一的「樂土福地」,而是有著許許多多「樂土福地」 取決於你的身份地位,取決於你的人生階段 而是與個人的"氣質"和"風格"息息相關 與「我個人」的風格品位息息相關

拿印度傳統音樂來說,根本沒有西方式的樂團總指揮,沒有協調融合的概念 而是一個主角在中間,其他人自發地與之配合 你沒有辦法複製同一次演出 印度人不在乎文檔與合同,他們在乎交流與信念;與其照章辦事,不如見機行事 只要能把事情達成,稍加通融,違反規則亦無妨 不信的話看看你周圍的印度朋友,他們都心照不宣地笑了,他們心知肚明呢 再看看那些在印度做過生意的外國人,瞧瞧他們咬牙切齒的憤恨樣子 你看,這就是今天的印度,我們的整個價值觀建立在循環輪迴的世界觀上

你看,這就是今天的印度,我們的整個價值觀建立在循環輪迴的世界觀上 印度變化迅速,民族多樣,紛繁嘈雜,模棱兩可,難以捉摸,但人們卻相安無事 然後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以「唯一論」為基礎的現代組織思想湧入印度 衝突即將發生,就像在當年的印度河岸邊那樣,不可避免

我本人親身感受過這種文化衝突。我本來是學醫的 但我不想拿手術刀,別問我為什麼,我對神話學太著迷了 我想系統地學習神話學,但沒有地方教這個,所以我只能自學 神話學還有個問題是它沒法賺錢,還好現在開始有人請我演講了 所以當初我為了養家餬口,在醫藥衛生行業找了份工作 我做過市場,做過銷售,做過諮詢,做過培訓 甚至做過商業策略方面的顧問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看到歐美同事對印度的文化習慣惱羞成怒

舉個例子,歐美同事問:請告訴我們給醫院開賬單的流程  度同事回答: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大致是這樣的 你要怎樣參數化「大致是這樣的」?怎樣把它編進標準程序裡呢?根本不可能

我試圖告訴人們我的觀點,但沒人對此感興趣 直到我遇到未來集團的Kishore Biyani,他建起了印度最大的零售商:「大集市」 他的集團遍佈印度50多個城市和鄉鎮,有超過200個模式 他時刻需要處理多樣多變的市場的問題  他直覺地知道,那些在日本,中國,歐洲和美國發展成熟的最佳模式,在印度是行不通的 他知道組織化的思考不適合印度,個人化的思考才適合 他對印度的神話結構有著一種直覺的理解

於是他請我來做「首席信仰官」,任務是「整合統一信仰」 這工作聽上去簡單,但信仰是不可量化,不可測量,不可管理的 所以,要如何構建信仰呢?要如何增強員工對印度特性的敏感度呢? 即使你是印度人,也不一定完全清楚

於是,我試圖建立文化的標準模型,並進一步發展出故事、象徵和儀式 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一個基於印度教功德儀式的例子 印度教沒有戒律的概念,所以人生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所以你不知道神靈對你的評價是什麼,你去廟宇時,只是想面對神靈,看到神靈顯現 你想讓神看到你,所以神像都有很大的眼睛,很大的一眨不眨的眼睛 這些眼睛有時是銀製的,好一動不動地看著你 由於你不知道自己在神的眼中是對是錯,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想辦法取得神的認同: 「神哪,你要理解我的處境,理解我耍小聰明的原因」 「神哪,理解我經營佈置的初衷吧」 「理解我為何不在意程序吧,只要理解我就好」

根據這一宗教傳統,我們為公司領導者設定了一個儀式: 每當一個店長完成培訓即將接手商店時 我們會矇住他的眼睛,請來他的投資者、顧客、家人、團隊和上級 我們宣讀出他的關鍵績效領域和關鍵績效指標,然後將鑰匙遞交給他,當最後去掉蒙眼布時,你總是會看到他已熱淚盈眶 因為他已經領悟了,他知道成功不等於要成為不近人情的專業人士 要成功,他需要激勵他的團隊,讓他們愉快,讓上級放心 要成功,他需要讓顧客滿意,因為顧客才是上帝

他需要這方面的認知,有了信仰,才有行動,生意才能成功 這一做法卓有成效 現在讓我們回到亞歷山大和密修者的故事 大家都會問:這兩種世界觀,哪一種比較好? 這個問題很危險,因為它會導致基要主義和暴力手段 所以我不會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要給出一個印度式的的答案: 模棱兩可的印度式搖頭(在印度,搖頭表示同意接受)

取決於背景,取決於後果,基於具體情況選擇你的行為範式 你看,這兩種範式都是人類的觀點,都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客觀的自然現象 所以,下次你要是遇到一個陌生人,請記得,你們兩個都生活在各自的主觀事實中 試著去理解他的世界,他的觀點,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 你會發現在無限的神話裡,蘊藏著永恆的真理 話說回來,誰能萬事皆洞明呢?海洋大神瓦魯那有一千隻眼睛,天空神因陀羅有一百隻 而平凡如你我,只有兩隻眼睛 謝謝 (掌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mirr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